青道观点:沉浸式会场——“未来场”之未来

分享

会议就是人类群体面对面交流的一种方式。虽然会议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社会一样长,但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于会议的诉求是有差异的: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经济水平所限,人们对于会议的要求不高,开会的地方也就比较简陋——这一阶段的会议空间被西方会议业界称为“盒子”。把会议空间叫“盒子”多少有点贬义的味道,好像是人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钻到粗糙的封闭空间里“开会”;后来经济发展了,人们对于会议空间的要求也就开始发生变化——会议中心、会议酒店之类的更加舒适、好用的会议空间逐渐成了会议的标准配置;再往下走,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会议的诉求就更高了,会议空间只是“舒适好用”就不够了。到了这个时候,对于很多参会者而言,不用再把会议当成“任务”了,他们更愿意把会议、活动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 ”。

如果把 “会议体验”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那么“沉浸式”就是最高级。要举办“沉浸式”会议活动,必须得有可以产生“沉浸式”效果的会场。作为一个“沉浸式会场”,首先需要满足会议活动策划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多彩的表达方式;其次还要满足参与者多方位的体验需求,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王小石把她的“沉浸式会场”叫做“未来场”(the Future Hall),挺有意思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给“沉浸式会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不过“未来场”的以下几个特点,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第一,舞台级灯光和音响系统。灯光、音响、投影等是区分一个会场是否是“体验性”、“沉浸式”的核心点之一。如果你的会场可以举办电影的首发式,那你的灯光、音响和投影就一定能过关。与之相反,我们的很多会议中心、会议酒店愿意在建筑和装修方面投入巨资,却舍不得花相对少的钱在这方面,致使人们在开会的时候,要么声音传递出现“两张皮”,要么麦克风、喇叭不停地刺啦刺啦乱叫,再或坐在后面看不着前方投影上写的是什么,等等。坐在这样的场地里开会,想集中精力都难。而“沉浸式”的要点是:通过高标准的视听设备以及相关的内容创意等,把参与者的注意力全部hold在会场。

第二,具备强化会场视听效果的有利条件。由于不同会议活动对于现场视听效果的要求不同,“沉浸式会场”除了自带的高级别视听设备之外,还应该具备让客户“再创作”的基本条件。比如做发布会、演出、服装秀等,需要将两侧的墙壁变成投影,以达到特殊的场景效果。“未来场”屋顶带有高强度的钢架,可以快速完成各种特殊搭建需求。

第三,会场带有提升现场效果的特别设计。一般性的会场都是普通房间,各种现场效果只能靠搭建方自己来营造。“未来场”的“屋顶”和会场两侧的“墙壁”带有特殊设计,可以自由关闭、开合,进而让“屋顶”和“墙壁”成为会议及活动场景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一种简单装饰,或是成为投影的载体。会场的这种变化,让人们感觉耳目一新只是一个方面,主要是可以帮助会议活动策划人营造更好的现场氛围,让人们沉浸其中。

第四,台型设计体验化。“未来场”的台型不同于常规的会场,前三分之二会场是平面的,可以自由布置,后面的座位是台阶状的,再后面还有一个“玻璃小屋”,很有一点感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阶梯状”座位可不是一般剧院式会场里的那一种。坐在这样的会场里,你会感觉比较放松。

设想一下,在这样的会场里可以举办什么样的会议活动呢?

比较正式的会议、培训、分享会、讨论会等肯定是没问题的,讲师很快就能找到感觉,听者也会很快投入进去;

发布会很合适。发布会不同于一般的会议,视听效果和氛围营造十分重要;

小型演出、时装秀、员工秀等也不错;

酒会、宴会等时尚类的餐饮活动也很好,配合一些PPT、视频、演出、互动等,很出彩。

会议活动的目的多种多样,所以需要多种多样的场地来表达。不用调研就明白,需要“沉浸式会场”来实现目的的会议活动一定会越来越多。可以想见,中国会议场地的未来一定是绚丽多姿的,因为它是由许许多多类似“未来场”的充满时代魅力的场地组成的。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