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道观点:服务业博览会的挑战

分享

服务业占我国GDP总量已超过一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进一步提高。尽管如此,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美国服务业占GDP总量的八成以上),还体现在市场竞争力方面。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只相当于经合组织数十个国家平均水平的20-50%。看来与工业品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确需要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要加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具体该怎么做呢?对于工业品,政府的推动方法之一就是搞展会,那服务业呢?同样的方法还管用吗?

我们先来谈谈展会的作用。

看看各家展会官网的自我介绍就会发现,展会的作用主要包括宣传推广、研讨交流和业务洽谈等。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宣传推广”有推介会、活动赞助、广告宣传等;“研讨交流”有论坛、研讨会、专题讨论等;“业务洽谈”有预约洽谈、展位洽谈、专场洽谈等。宣传推广、研讨交流都很有用,但展会成功的根基却在于“业务洽谈”。换句话说,在展会上,能否谈成业务,或者接近于谈成业务,才是参与者们最关心的事情。

展览活动搭建的平台,实质上就是买卖双方业务合作的平台。一个展会是否受欢迎,品牌含量有多高,都是由此决定的。

那么谈成业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足够量的、相互匹配的需求方和供应方,必不可少。这里所说的需求方和供应方不是笼统的,是相互匹配的,而这种匹配性只有在比较细分的专业领域才能够实现。比如说“交通服务”,它至少可以有数十个细分领域,而这些细分领域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供需匹配性”。所以,只是说“我有交通服务领域的需求方和供应方”是没有意义的,不会有人会为这个笼统的概念去买单。反过来说,你举办一个“中国北美航空货运代理展览会”,倒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的把相关供需双方都邀请到展会现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及商业价值,就另当别论了。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展览会,包括专业展、消费展等,都应该具备这个基本条件。

现在说说服务业及其与展会的关系。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贸易组织界定的服务贸易包括12大领域: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旅游服务、文化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等。

如果把这12大领域的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的话,那么它可以庞大到囊括全球GDP总额约三分之二的程度。这些看似相关的“服务业形态”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实际上的关联呢?如果把所有这些细分产业形态都装在一个大的框子——博览会里面,供需对接的专业性如何体现?

简单分析你会发现,别说把12个领域放在一个展会里有困难,即便是随便拿出其中一个领域,将其变成一个“成功”的展会,都不是那么容易。

“商业服务”。什么是“商业服务”?它都包含什么内容?关键是,这是一个产业形态吗?如果是一个产业,那么它的产业链条是怎么构成的?能把其中的“供方”和“需方”匹配起来吗?从以上十二个产业形态看,“会展业”应该划分在“商业服务”当中。“会展业”分为“会议”和“展览”两个细分产业,这两个细分产业又会细分下去,否则根本无法找到清晰的供需链条。笼统意义上的“会展业博览会”没有存在的价值。

“通讯服务”。“通讯”肯定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大产业。“通讯”相关的技术、设备有很多成功的展会,那“通讯服务”呢?如何从供需对接的角度,让展会为中国通讯服务的国际化做出贡献呢?

“建筑服务”。建筑业的展览会通常集中在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建筑规划设计等方面。单纯从服务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业的境外客户是谁?去掉建筑材料、设备等之后,全球建筑服务如何通过展会的方式来对接业务需求呢?

“教育服务”。“教育”是一个拥有众多细分领域的产业形态,而且每一个细分领域相互之间在供需链条上都没有明显的重叠性。那么展会的方式可以为这个庞杂的产业做出哪些贡献呢?退一步说,即便教育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具备举办展会的现实可能性,包括“B2B”和“B2C”,那么要将所有这些业态都放在一起,举办一个超级大party,也是不可想象的。何况展览业是一个没有太高准入门槛的行业,市场化程度本来就比较高,教育领域该有的展会,应该不会“虚位以待”。

“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是各个服务产业领域中最有国际合作潜质的产业类型之一,这也是我国各地国际旅游展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由于涉及“B2B”和“B2C”两种业务类型,国际旅游展的规模往往都比较大,数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数万人参与的情况很是常见。回过头来说,既然国际旅游展已经比较成熟,产业链独立性也很强,还有没有必要再把它纳入到“服务贸易博览会”的大篮子里呢?

“金融服务”。金融业的范围很大,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大的领域: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金融科技等。长期以来,金融业的展会都是以技术、设备等为主的,通过服务贸易展览会的方式,把国际金融业界的供需双方拉到一起,举办细分领域的对接会,应该怎么操作呢?

除了以上服务行业之外,销售服务、环境服务、健康、社会服务、文化体育、交通运等领域,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并不会比前面分析的那几个领域小,以其中任何一个产业领域为基础举办有价值的展览活动,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有人说,“广交会”看起来就有点像“大杂烩”,不也成功了吗?“广交会”交易的产品只是看起来有点“杂”,其实它们的采购商则是相对统一的。

那么,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那就是跳出细分领域的个性差异,举办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服务贸易博览会,用来宣传推动服务业发展呢?当然可以。不过,在“业务洽谈”缺失的情况下,“宣传推广”与 “研讨交流”可以成为业界参与大型博览会可持续的动力来源吗?

提升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急迫心情可以理解,可具体的推进方式则需要探讨。展览会只是交易方式的一个选项,并非万能钥匙。个人观点,供讨论。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