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才:花钱买观众和花钱请买家,有何本质区别?

分享

商务洽谈活动离不开买卖双方的支持和信任,活动主办方肯定是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促进到会的买卖双方达成合作。从某种程度来看,大多数行业都处在买家占主导优势的局面,因此,如何发现、处理好有购买需求人群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下文章分享来自微信公众号“会议圈”楚有才老师的一篇文章,希望可以给准备策划并组织商务对接活动的主办方一些思考。

原文如下: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记得去年8月在武汉的数字化创新大会上,米奥潘总曾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曾经有外媒报道米奥花钱买观众。其实,发此文的媒体朋友不懂B2B 贸易展的买家邀请和观众邀请的区别。一个展会花钱买来的“买家”越多质量应该越高。

什么是买家?就是有采购需求+采购决策建议权的人。对于IMEX而言,就是满足以下五条,IMEX都可以花钱把你请过来。

图片


对于买家而言,总有一堆供应商围着他,人家凭什么来你的展会呢?

因此,对于贸易展而言,所谓的买家计划,或者说真正的买家计划一定是真金白银花钱请过来的,所以是花钱请买家。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Hosted Buyer Program,所谓Hosted就是指由主人,即主办方花钱请的买家。


图片


请买家的钱花在哪里呢?

主要是吃住行,也就是往返大交通,地面接送只有穿梭巴士(除非是VIP级别才会有1对1接送),展期期间2-3晚住宿覆盖预约洽谈或配对的时间,再就是餐食(早餐含在酒店房费里面,午餐和晚餐在场馆制定的买家就餐区)。

图片

那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

是的,比如IMEX一般会邀请3000多名全球买家,主要分布欧洲、北美和亚太区,可以简单计算一个平均价位, 比如,就按1000欧元1位来计算也要300万欧元,这可是真金白银啊。


买家的钱怎么给?

主要是两种方法:一种是VIP买家邀请服务,适用于人不多的买家邀请,主办方有接待组一对一给买家提供服务,订机票、酒店和接送。

另一种是报销差旅费,把买家进行分类分级,比如按照地区分类的买家,报销一笔固定的差旅费用,只有当你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了规定的预约洽谈的展商(三规)之后,拿着这个有展商盖章的履约日程表(一张纸),提交给买家计划的工作人员,在现场(通常是事后转账给你)。好处是减少了1对1人工操作的工作量。也有拿发票实报实销但是有上限的做法。

以前不知道报销用英文怎么说,接触过买家计划,知道了报销在英语中做reimbursement。

图片


IMEX花钱请买家至少有20年了吧,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高竞价女士就曾经作为IMEX的买家,被请过去的,我怎么知道呢,因为她回来后写过一篇文章《商机配对,你一定要学IMEX》(其实翻译为,我在IMEX当买家,在IMEX当买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更合适)。

图片


因此可见,买家计划有比较强的权责利关系,是买家与主办方之间的契约关系,也是买家与展商之间的一种约定。

如果约了展商而不来或者爽约,肯定令人不爽,所以爽约这个词很有歧义是不爽的意思。

另外,买家配对和买家预约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人)或者通过买家配对系统(机器)向买家推荐合适的展商,配对之后是预约,也就是观众有针对性的去预约展商,当然,反向配对和反向预约也是成立的,就是向展商推荐合适的买家,展商去预约,手慢无,因为展会期间的买家的行程满满,档期有限。预约之后还需要履约,也就是面对面或屏对屏的见面,洽谈生意。无论是人肉配对还是机器配对,都要系统来完成——这也是贸易展的核心。

贸易展三大功能,展示、撮合、交互,这个撮合和交互是重中之重。

贸易展的质量好不好,不是看搭建,看展品和模特的颜值,也不是看观众流量。而是看撮合和交互(买家和展商之间的互动,比如预约,洽谈,询盘,交换名片,相互勾搭对话等等)。

今天,人人都在谈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做好基础服务。

今天,买家计划做了吗?买家来了么?买家和展商洽谈数量和质量如何?这是贸易展质量的关键。贸易展里面观众数量不重要,号称十几万人的人头攒动,作为展商我一个单子一个询价一个合格的线索都没有,这个参展就是白搭。

所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而言,贸易展的买家>专业观众>观众。米奥不仅花钱请买家,米奥还有一个贴心的应用,就是展商可以提交他想见面的采购商客户(当展商发现在采购商数据库找不到也约不到的时候,可以提交需求)主办方可以在当地境外联系采购商也就是买家前来展会,进行配对。提高展商的满意度的同时,也扩大了采购商数据库的数量和质量。据说,米奥的数字化收入超过1亿,超过年营收的20%,所谓的数字化收入其实是数字化工具带来的服务,比如数字化的展示、撮合和交互(商务互动),这是贸易展的三大支柱。

买家配对、买家邀约是不是数字化?当然是!不过呢,虽然都要使用系统,靠机器推荐和人肉操作配对要结合,从而提高精准效率和质量,做好数字化的基础才有高质量。

高质量的基础是颗粒度更细的数据维度,比如,一个主办方的买家的职位可能有数百种之分,展商的参展人员的身份和类别字段也有数百种之分,如何实现精准的匹配,把需求方和供给方配在一起?同一个观众(或线上读者)参加不同展会目的不一样,同一个展商参加同一个展会派出的参展人员的身份和目的也不一样,配对精准性的难度也越大。数据库的数据规范是第一步,标签化管理是第二步。能做好这两步都很难。这也是IIRIS和Q-active等数据中台要解决的问题。

说了人对人的匹配,还有商品种类的匹配,为什么配不好,因为品牌、品种、品类、SKU的颗粒度要更细,除了品种、品类、SKU之外,商品分类和管理还可能涉及其他维度,例如:品牌、价格、材质、产地、包装,还可以更细。潘总说,他们可以按照SKU来进行买家邀请,如果属实,这个就是颗粒度更细的高质量买家。

配的质量(人配人、人配物、物配物)高不高,数据颗粒度越来越细是一方面,还需要数据量足够大,大到光靠“买家”搜索远远无法满足,这就需要推荐技术。

再就是平台需要有大量的互动,这就好比商场里面不仅需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无限多,消费者的数量也必须无限多,而且时刻都有大量正在寻找商品、进行结账的交易,没有大量的买卖交互的数据,就是没有价值的死数据。只有产生互动的行为数据才有价值。只有获得大量的更新的行为数据,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日益增长的对配对质量的需求。因为上一届展会买了灯具的买家,下一次可能要买遮阳伞。

最后,总结本文的起点:

花钱买买家和花钱买观众有本质区别。买观众不是新事物,以前也有,就是只要是个人,你来展会就可以领红包,或者通过花钱请中介机构来请观众。而花钱请买家正是展商需要的,请买家成本是“买观众”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在展会全面重启之际,展会人气不足,与其花钱买观众不如花钱请买家,即便请不到买家,请高质量的专业观众也行。

主办与展商的互动越多,特别是展商与观众谈生意越多,主办了解的信息就越多;了解的信息越多,展会的价值主张就会越完善;价值主张越完善,通过履行对接的承诺,就会获得更多信任,也就会获得更多与互动和深入了解客户的机会,展会才能长久办下去。

最后,我让KimiChat阅读此文,帮我用表格形式总结一下二者的区别(一字未改,AI总结,谨慎参考):

花钱买观众和花钱请买家的区别

微信截图_20240506162252.png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