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才:浅论会展行业原创内容的生产

分享

会展企业公号发的文章,除了客户软文和自己企业软文之外,大多时候还是要服务主要客户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服务C端一个个鲜活自然人个体学习的需求,而不是B端法人企业展示的信息需求),如何生产原创内容,有哪些方法?以下方法有些是心得,但大部分是参考借鉴。

具体有哪些方法?

1.  寻找未饱和市场、利基市场

方法1:选定要写的题目,用google 搜索检索,如果检索结果不到1万,全力以赴,机会很大;检索结果1-10万,需要出色的内容,微小的投资;检索结果10-100万,难度很大,需要爆款和热点才能突出重围;100万以上,只能是原创+深度+深喉+狗仔和狗血剧情。

方法2:一些检测工具,比如Sysomos MAP工具,热门社交媒体关键词检索。

2.  针对特定群体,持续性的生产高质量的内容

这是最持久的,比如会议圈定位为原创首发内容,服务MICE企业、MICE主承办、MICE科技企业的中高层从业者阅读。不在乎眼球,在乎深度和热度。最近微信号“会展BEN”也开始了一天一篇的节奏,持续生产原创内容。

3.  永远不要停止内容生产。

这是对上面的一条进一步强调!节假日,比如今天是2月29日,四年才有一次,我也没有放弃写作。

4. 要么有监督,要么有自律

人是有惰性的,热爱是一方面,但也需要监督和激励。监督来自上级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也有来自同行的监督,比如我一旦两周没写东西了,锋哥等一些读者、朋友们就会私信提醒你还活着吗?活着就代表持续自律的动作。

5.  创造可以分享的内容

写作不是日记,写作是给人看的,说人话很重要。写实用性的分享,告诉他人我是怎么样思考的一种分享,再就是强化和培养读者关系的分享,结果是自我成就感,最高级的是讨论理想和企业品牌——社会责任和成就。最忌讳为了写而写,用不用心,读者看得出来。对写作者而言,有人转发、点评你的文章,哪怕批评都是很好的愿望和陶醉。

6. 内部消息是一种社交货币,提高你的权威性

会展行业,无论是主承办还是服务方,对前沿科技的探讨,接近权威人士的独家采访,深度报道,最新一手消息都是一种社交币,拉近和权威的关系,树立权威的地位。

7.  深挖受众的需求

用户喜欢什么话题,他们担心什么,有什么爱恨情仇?关心生意渠道线索,还是研发线索,还是技术线索,喜欢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8. 简短的标题(8-13字)。

描述准确不要误导,有创造性能脱颖而出,加上数字特别是奇数字能提高传播效率,有用信息实战信息,包含一个关键词,肯定的希望性的语调(标题分析器:http://bit.ly/headlineanalyze)。文中加入足够的视觉元素,图片视频。尝试使用信息图提升层次。推荐插件使用linkedwithin,把相关内容进行聚合。加入个性元素,以第一人称写,增强亲近感和镜像神经元的共情力。抓住社交恐惧症中害怕被孤立的FOMO心理。

9.  微博示微,长文章觉醒,是真爱就爱深度文

以往注重短文,140字的微信体。但是对于2B企业而言,1000-3000字的长文章,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深挖就是真爱,会有人读,女为悦己者容,写作也是一样的,自有自己的读者。

10.  联系狂热粉丝,经常互动互惠做些福利,鼓励读者评论

做些活动是必须的,比如春雷老师为第10000名粉丝送书。我建议会展BEN的主创锋哥为其第10000名幸运粉丝获得一次午餐机会,为第10万名粉丝获得24小时三陪的机会,陪时间投入感情比赠送物质更重要。

很多微信公号只有关注后才能评论,我觉得是一种不妥的做法,我的建议是是人都可以评论,只要符合普世价值就好(我拉黑的只有极其个别留言骂人侮辱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只有万分之几,何必呢),如果是为了吸粉的原因,大可通过精彩内容来吸引关注。人家花一分钟评论是对你的爱!

11.  邀请明星专家、粉丝发表评论和观察。

这样的机会不多,比如邀请热爱分享观点的学界张晓明老师作为特约评论员发表评论观察,撰写评论,他是欣然乐意的。明星最好是熟悉的人物和业内的人物,会展行业90后不知道张瑞敏、不知道毛大庆,跨行也不行,会展行业中对吴军、吴声、吴晓波、吴思的知名度并不高,也不会带来流量。

12. 内部征文大赛,点击分享奖励,内部分享转发之星。

写文章不是市场部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是全员的事情。鼓励企业中层管理者、专业者贡献分享就是很好的办法。能够写出来,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说明不但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够说得出来,写得出来。很多会展企业,都有很牛的人,只不过没有得到鼓励,比如以前几个同事凯哥、新哥、郭哥都在自己的招展领域很懂行,也能够输出一些价值。

至于分享转发,我觉得平均一个转发能带来20个阅读,如果带上点评,一般会翻倍。

每月举办一次员工写作供稿大赛,积分大赛是不错的,有物质和小小的精神鼓励,送一张爱奇艺的VIP月卡季度卡,物美价廉,绝大多数HR也能承担得起。

13.    确认最佳发布时间,热点新闻的72小时内,上班、午餐、晚餐时间。

这是很好的一个思考点,但我本人不太重视,因为我的写作时间通常是晚上十点以后,发回去基本只有真爱才会去看。不用特别在意时间点,否则适得其反,道可道,非常道顺其自然。

14.    建立特邀评论员群体,20-50人。

环球旅讯做的比较好,他们有一个评论员的群体(每年贡献2篇以上并被录用的可以免费参加他们的峰会),我在里面潜水,听到很多深度的探讨和思考,可惜没有贡献高质量的评论。

15.    大V的转发带来的实际付费转化其实非常有限。

我不太喜欢朋友圈的销售广告,确切说大V转发带来的转发获客买单比较有限,有几个李子柒呢?都是过眼云烟,一段时间就没有了,关键是持久战。可以尝试用影响力服务软件,如appinions寻找精准意见领袖。但是意见领袖一般很难接近,没有私交靠商业行为基本走不通,需要使命经济学,吸引大V不如自身硬。

16.    细分粉丝群的培养,专属粉丝群,能够有精准画像的粉丝群,用户参与很重要

据说盖世汽车有十个公号(一说几十个),因为汽车细分行业很多,虽然会分流,但是也是必要的,未来必然是分流、支离破碎的世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有各的鸟(绝对不是脏话)。据说辛巴也有上百个微信粉丝群在日常维护粉丝,确实很辛苦,一篇2B行业的十万加不是那么容易的。

17.    每个人都是明星研究员,明星写手。成为粉丝中的英雄。

这是对以上第12的同义反复,也就是说企业里面无等闲之辈,扫地僧一大把,只不过术业有专攻。今天疫情期间,企业搞内训,每个企业一夜之间爆发了很多“专家”。美国的Freeman高层都是明星和专家,31的用户线上研讨年会(做一个硬广),基本上都是企业中层基层为主,只有基层和中层都很牛都是专家,企业才有希望。

18.    多点触发,同一条信息,信息图,新闻,ppt, 出版物,邮件等

多点触发是一个营销术语,Marketer都懂,不用解释。好处是一菜多吃,省成本,触达广!

19.    熟悉新媒体平台,Quora,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Quibb, Reddit

企业可以在专业平台开设专属网页,是一个不错的渠道。

20.    寻找内容研究伙伴,专业机构,第三方企业等

寻找伙伴很重要,带来源源不断的观点和思考。比如,北辰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就有大量的业余、特聘的专家,不然靠体制养人养成果是不行的,圈养是不行的。

21.    新闻绑架,热点事件,影视等的品牌软文,视频等

我的观点是新闻绑架偶尔为之,不是常态,绑架是出奇,更多时候是守正。天灾人祸明星八卦这样的新闻毕竟不长久,风险也很大,弄不好容易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一般的行为是,储备大量思考和文章,等到有应景的情景出来的时候,抛出来或者重发,不会为了新闻而写新闻,毕竟都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

22.    建立一份每周计划,与展商和演讲人等客户建立长期关系,鼓励员工和读者的分享,与意见领袖见面,组织沙龙酒会获取信息,访问优质研究性以及学会网站,双向翻译第一手新闻,对内容做图表化数据化处理,在每一篇新闻报道之后插入展会的预定链接

23.    要彻底改变怕分享的观点,很多企业认为,我分享不就被竞争对手知道了吗?其实天下本没有秘密,行动大于计划,你知道是一回事儿,做成功是另一回事儿,同行竞争可以催生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社会的贡献。与工业时代不同,物质经济是不能分享的,因为物质是稀缺的,但是在信息经济时代,分享意味着更多,可以建立更多的连接,更多的朋友,更多的良师益友,吸引有共同价值的读者,岂不美哉。

24.    善待读者,敬畏读者,但不巴结读者。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可强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凡有粉丝读者到上海看得起的,吃个饭喝个酒是很好的事情。互动、欣赏、鼓励、批评是原创思考的动力!

很多人担心没有可写的,我喜欢《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开篇里面的一句话(原话记不清了):不是因为你掌握的素材才能成为作家,恰恰是因为你成为了作家,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故事找到了你。

疫情之后,独立思考,原创思考,乐于分享,敏而好学,能写会说的人更容易成就价值!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